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坚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这是做好城市工作的首要前提。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每座城市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城市与经济发展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人口与用地要相匹配,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相适应,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立足自身基础,面向人民需求,才能使城市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中国城市报》特别策划推出“把握城市规律 建好人民城市”专栏,聚焦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城市发展规律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新论断。
城市是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综合体,城市发展必须遵循有机成长规律,协调城市bwin官网人地关系,高质量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城市是由人口、建筑、道路、设施、景观、文化等构成的实体空间集合体,更是一个拥有多个相互依存、协同运行的“系统器官”构成的有机生命体系统,涵盖城市大脑系统(控制中心等)、城市骨架系统(交通等)、城市心脏系统(经济发展等)、城市代谢系统(各种排放等),城市呼吸系统(绿地花园等)、城市免疫系统(韧性等)、城市记忆系统(文化等)、城市表达系统(景观及建筑风貌等)、城市神经系统(互联网及通讯等)、城市内脏系统(地下空间等)等多个类比人体的仿生系统,这些“系统器官”在城市中形成“器官化”布局,协同运行共同维系城市的生长、发展与健康成长,发挥着新陈代谢、自我调适和自然修复功能。
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两年后,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工作部署的第一条就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时隔10年,近日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既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经验的重要总结,也为我们未来继续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理念遵循。
深入学习领会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构建城市有机体认知理论,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建设,是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首要前提。城市工作要牢固树立城市有机生命体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的生命力,顺应城市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力要求,对其内部存在的各种复杂器官系统进行优化引导,使之运转更为顺畅,生命力更加强大。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其成长发展有其可遵循的客观规律,包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有机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规律。
城市发展遵循阶段性规律。纵观国内外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历程,城市化发展依次经历了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率小于30%)、中期(城市化率介于30%—60%之间)、后期(城市化率介于60%—80%之间)、终期(城市化率大于80%)四大阶段。城市也经历了初始发展期、快速发展期、成熟发展期、鼎盛发展期四大阶段。
不同的城市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发育特点及成长特征。在城市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于外部力量推动,可能会获得较快发展,但一个城市不会无限期维持其高速增长势头,达到鼎盛期之后必定会减慢其发展速度。如何使城市保持长期繁荣与持续健康发展,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城市工作者需要高度关注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分阶段实时提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调控手段。
城市发展遵循有机成长规律。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这种成长类似一棵树的自然成长,会经历从无到幼苗、从幼苗到小树、再到大树,最后到参天大树的成长过程,每一阶段的成长都需要源源不断地供应养分(水分、肥料等)。
城市发展经历从小城镇到小城市、再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最后到特大超大城市的有机成长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需要源源不断地供应养分(资源、资金、技术、创新等),“断供”则衰。在城市有机成长过程中,需要城市工作者准确判断城市所处的成长阶段,分阶段有序引导,通过创新驱动、资源与资本投入、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障城市有机成长。
城市发展遵循生命周期规律。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跟所有的生命体一样,理论上都有着“幼小”诞生、“少年”成长、“青年”壮大、“中年”鼎盛、“老年”衰落甚至死亡的自然周期,尤其是资源型城市会经历勘探期、开发期、繁荣期、衰退期、再生期。
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与资源开采的生命周期、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主导产业的生命周期、技术革新的生命周期基本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也就是说城市的生命周期受到资源枯竭、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的直接影响。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加大城市创新驱动投入,及时推进城市资源替代,实时进行城市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确保城市在转型和更新中获得新生。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工作要实现“五大转变”,即: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顺应“五大转变”,为确保城市各种“系统器官”健康运行,需要遵循城市有机成长规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
一是要通脉络,强化城市骨架系统,高质量建好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重点加大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更新、提质改造,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强化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打通城市交通“堵点”和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运行“盲肠”,加快老旧小区、老旧管线和老旧设施的改造升级,疏通薄弱路段和薄弱管网。实现市政公用设施的“提档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标扩面”,持续增强城市免疫系统,提高城市发展的生态韧性、设施韧性和安全韧性,高质量建设好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二是要促创新,强化城市心脏系统,高质量建好更具活力的创新城市。把城市经济发展视为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心脏系统”,依靠改革开放和新质生产力驱动加大城市创新与城市更新力度,把“创新”和“更新”有机结合起来,在更新中创新,在创新中更新,不断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转型与提质增效,增强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造血”能力与更新活力。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安支架”和“装起搏器”等技术路径赋予城市心脏系统持续的新活力和新动力,做到“城老心不老”,通过创新与更新的双重合力高质量建设好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三是要抓减排,疏通城市代谢系统,高质量建好既富又美的美丽城市。在确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高水平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全过程控制城市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依靠科技进步疏通城市代谢系统,精准调控城市的输入与输出、消化与吸收、排泄与累积、加工与循环等代谢过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城市矿山”,变废为宝,高质量建好既富又美的美丽城市。
四是要续文脉,强化城市记忆系统,高质量建好文化传承的文明城市。文化是城市之魂,是城市记忆系统的主要元素,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持久赋予城市发展动能。在城市工作中,需要把文化基因作为城市记忆系统的核心组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的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把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再转化为文化价值,高质量建好文化传承的文明城市。
五是要增绿量,强化城市呼吸系统,高质量建好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城市是人民群众营造并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宜居生活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遵循城市有机成长规律,强化城市呼吸系统,尽可能地增加城市的自然绿地和人工绿地,提高城市的绿地、湿地和水域覆盖率,让城市与市民“同呼吸,共命运”。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营造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提高城市居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好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六是要赋智能,强化城市大脑系统,高质量建设好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城市智慧大脑系统,创新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新理念、新工具和新手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与智能城市,提升城市管理与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及应急响应能力,高效解决城市病,快速处理城市突发事件,大力发展城市的智能制造业与智慧服务业,高质量建设好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作者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