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官网刘昌黎教授对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聚焦于其生成机制、崩溃路径及深层结构矛盾,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分析框架,主要创新点如下:
突破传统通胀理论,将泡沫经济定义为“资产膨胀中虚拟经济水分过大并挤压实体经济”的特殊形态13,强调其核心矛盾是不可再生有形资产(土地)+ 金融资产(股票)的双轮驱动——二者贡献了1985-1989年日本61.4%的资产增量,远超实体经济增长逻辑15。
·金融资本错配:银行对不动产贷款占比从1980年17.6%飙升至1991年71.5%,形成信贷与资产价格的螺旋上升1;
·法人相互持股陷阱:企业交叉持股放大股价虚高,使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约束5。
·家庭端:股价地价暴跌→家庭净资产蒸发(如1992年日本家庭平均负债达收入44%)→消费骤降2;
·企业端:抵押品贬值→融资能力萎缩→设备投资负增长(1992年工矿业生产倒退至1988年水平)2;
·金融端:不良债权激增(1992年达12万亿日元)→信用收缩→货币供应量首次负增长2。
指出央行救市政策在资产价格崩溃期失效(如1990年代日本超低利率未能刺激信贷),因金融机构优先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放贷24。
日本法人持股超50%,形成“生产性资产法人化”与“生活性资产个人化”并存的二元结构:
· 后者体现为个人金融资产增长但缺乏话语权(“有财产的无产者”悖论)4。
主张中国需规避日本式虚拟经济膨胀,在保障关键领域国有控制力同时,通过住房保障和普惠金融推动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实现“藏富于民”而非“藏富于虚拟资产”4。
从形式结构(有形/无形)、所有结构(法人/个人)、资产负债结构等多维度解剖泡沫,建立可量化的评估体系(如1975-1991年日本国民总资产增速达GDP38倍)45。
其1993年研究(泡沫崩溃次年)即预警不良债权长期化风险,早于学界共识5年以上;2000年代进一步指出少子老龄化将加剧经济结构性脆弱67。
刘昌黎的研究因紧贴现实的数据敏感性(如用东京圈地价两年翻番等具象指标印证泡沫)5 和制度-结构联动视角,成为解析后工业社会资产异化的经典范式。
刘昌黎教授2001年发表于《当代亚太》的《90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与21世纪展望》一文,是早期系统剖析日本“失去的十年”的经典研究,具有以下学术价值与贡献:
·泡沫经济崩溃萧条期(1991-1993年):定义为实体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复合型萧条”;
·弱复苏期(1993-1997年):称为“没有景气感的景气”,揭示复苏乏力特征;
·战后最严重危机期(1997-1999年):财政恶化与通缩加剧导致深度衰退。4
提出日本经济面临八大结构性矛盾(如不良债权、制度性疲劳、人口老龄化等),既是停滞根源也是未来改革的切入点;进而论证资本积累、技术基础等潜力对21世纪发展的支撑作用。14
· 提出“复合型萧条”概念,揭示资产收缩与信用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 指出“超低利率陷阱”和“财政赤字陷阱”的相互强化效应,预见了量化宽松政策的局限性。4
· 辩证指出:尽管停滞,日本凭借技术储备、海外资产及贸易优势,仍具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复苏潜力。14
· 为日本经济研究提供了首个系统性分析框架,后续学者多沿用其“矛盾诊断—改革路径”范式;14
· 对“失去的十年”的成因阐释(如政策滞后、改革乏力)成为政策界共识。1
· 对改革可行性的讨论较简略(如既得利益集团阻力),未提出具体政策优先级。4
该文是理解日本经济停滞的里程碑式研究,其框架创新与矛盾诊断至今具有参考价值14。若补充定量分析及政策实操路径,或将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注:本文评价基于论文原始内容与后续学界反馈的综合分析,未延伸至刘昌黎其他研究成果。
刘昌黎教授2007年发表的《日本的景气复苏及其前景展望》一文,聚焦于日本经济从“失去的十年”中复苏的关键阶段(2002-2006年伊奘诺景气),系统分析了复苏动因、特征及未来挑战,成为日本经济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文献。1以下从内容价值、结构严谨性、学术贡献与局限性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 文章发表于日本经济结束长期低迷后的转折点,首次在中文学术界系统梳理复苏周期,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1
· 覆盖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增长率从2002年0.3%升至2006年2.0%)、产业动态(制造业出口依赖)和结构性改革(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兼具广度和深度。1、4
·动因分析:提出三重驱动机制——外需拉动(中国等新兴市场推动汽车、电子出口)、企业改革(成本削减与效率提升)和政策支持(零利率及量化宽松)。1、4
·特征归纳:强调此轮复苏以“出口-企业利润-就业改善”为链条,区别于传统“投资主导型”模式,并揭示中小企业滞后和区域分化的不平衡性。1
·前景挑战:前瞻性指出人口老龄化、财政赤字扩大及美国次贷危机风险,为政策制定提供预警。1
·逻辑递进清晰:采用“现象描述→动因分析→特征总结→前景展望”的经典经济学范式,章节衔接流畅(如外需分析自然过渡至政策讨论)。1
·数据支撑扎实:引用日本内阁府、央行等权威数据,辅以丰田、索尼等企业案例,增强论证可信度。1
·辅助工具不足:缺乏经济增长曲线或出口占比变化的可视化图表,可能削弱趋势呈现的直观性(受期刊排版限制)。1
·理论洞察力:批判性提出“无感复苏”和“企业优先型增长”概念,揭示复苏的隐蔽性与社会代价,影响后续中日经济比较研究。2
·政策参考价值:对量化宽松政策效果的量化分析,为新兴经济体应对外部冲击提供借鉴。1
·时效性边界:基于2007年数据,未能预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影响(如外需骤降和失业率攀升)。1、2
·广度局限:对区域经济分化的成因(如地方产业空心化)探讨较浅,未充分整合国际比较视角。1
该文以实证严谨性(如动因多维度量化)和前瞻批判性(预警结构性风险)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研究的标杆。1、2尽管部分分析需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更新,但其核心框架仍为理解经济转型提供持久学术价值。4
刘昌黎教授2009年发表于《现代日本经济》的《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及其对策与前景》一文,是研究全球金融危机下日本经济应对的权威文献。以下结合学术规范与历史背景进行结构化评价:
·时效价值:发表于金融危机爆发次年(2009年),及时捕捉日本经济受冲击的动态,填补了中文学界对日本危机研究的空白1。
·冲击机制:量化外需骤降(2009年出口暴跌25.9%)、金融市场动荡(日经指数腰斩)、实体经济衰退(GDP下滑5.4%)的三重传导路径1;
·对策解析:系统梳理财政刺激(15.4万亿日元预算)、量化宽松(购买商业票据)及产业救助(汽车/电子业)的政策组合12;
· 数据权威:整合内阁府、央行等官方数据,辅以丰田、索尼等企业案例,增强实证支撑1;
· 逻辑清晰:采用“冲击→对策→前景”递进结构,契合经济危机分析范式1;
·局限:缺乏经济增长曲线等可视化工具,趋势呈现依赖文字描述(受期刊限制)1。
· 提出“外需依赖型脆弱性”概念,揭示日本经济对外部冲击的高度敏感性,成为后续研究的关键分析框架14;
· 批判性指出“政策效果局限性”:大规模刺激未能根治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空心化)1。
· 基于2009年数据,未预见后续发展(如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对产业链的二次冲击);
· 奠定日本金融危机研究的基准框架,后续学者(如陈海嵩能源研究)延续其结构分析法2;
· 文中“外需脆弱性”论断持续影响中日比较研究(见作者后续《中日两国金融危机对策比较》)34。
总结:该文以危机响应的及时性、政策剖析的系统性和预警的前瞻性成为领域标杆。尽管需结合后续事件深化分析,但其对经济安全与政策边界的思考仍具现实意义12。
刘昌黎教授2014年发表于《东北亚学刊》的《日本经济社会当前面临的十大难题》一文,是系统剖析日本结构性危机的标志性研究。以下结合学术价值、框架特点与局限性进行综合评价:
首次在中文学界提出“十大难题”综合分析法,将分散的经济社会问题整合为有机整体:
·人口危机: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25.9%)与少子化叠加,引发劳动力缺口与社会保障负担;
·经济顽疾:长期通缩(1998-2012年CPI年均降0.3%)与产业僵化(电子产业被中韩超越);
·制度困境:财政赤字(政府债务/GDP超200%)、劳动力市场僵化(劳动生产率仅美国的60%);
该框架被后续研究广泛沿用,如2015年《日本经济蓝皮书》直接引用其分类逻辑7。
· 整合日本总务省、财务省与IMF等权威数据,构建跨领域证据链(如能源自给率6%、社保支出占GDP22%);
· 指出财政不可持续风险(2014年债务数据),预判“安倍经济学”刺激政策的局限性;
· 警示产业空心化对国际地位的影响(GDP全球占比降至6%)1,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镜鉴。
突破传统经济学范畴,将能源依赖(福岛核灾后政策摇摆)、区域失衡等社会议题纳入分析,体现“经济社会系统论”视角17。
对难题的破解路径(如少子化政策、地方振兴)探讨较浅,未比较德韩等国经验1。
· 基于2014年静态数据,未追踪后续演变(如2019年消费税上调对通缩的影响);
·方法论延续:其“十大难题”框架被《2014年日本经济回顾与展望》等后续研究继承7;
·战略启示:文中“产业创新乏力”论断(全球创新指数跌至第15位),直接推动中国“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反思19。
总结:该文以系统性架构(十大难题联动分析)和实证严谨性(多源数据交叉验证)成为领域经典,虽需深化对策研究与动态追踪,但其对日本深层矛盾的诊断仍具学术标杆意义。
刘昌黎教授2015年在《2015年日本经济蓝皮书》中发表的《2014年日本经济回顾与展望》一文,深入分析了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背景下的表现与挑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以下从结构、内容、数据支撑及学术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回顾部分:系统梳理2014年日本经济核心指标,包括GDP季度波动(如消费税上调导致增长前高后低)、内需与外需贡献分析(民需拖累GDP-0.2个百分点),覆盖消费、投资及出口等维度,体现宏观经济全貌1;
·问题部分:聚焦结构性矛盾,如经济不均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化、区域差距)、安倍经济学局限性(政策刺激短期性与长期抑制效应),批判性突出1;
·展望部分:基于国内外条件,客观预判2015年增长潜力与风险(如财政压力与外部不确定性),避免主观臆断1。
·数据类型丰富:整合实际GDP增长率、民间消费(2014年二季度暴跌5.2%)、企业利润、失业率等核心指标,细化至季度、产业与地区层面1;
·来源权威可靠:主要引用日本内阁府《月例经济报告》、财务省及经济产业省等官方数据,并通过表格可视化呈现趋势(如2014年GDP因消费税波动)1;
·国际比较基础:纳入IMF等机构数据,辅助分析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如GDP占比下滑趋势),增强跨语境适用性2。
·民需主导性批判:量化分析内需作用(如消费税冲击暴露消费脆弱性),指出政策短期刺激与长期抑制的悖论,警示依赖民需的风险1;
·结构性问题剖析:强调产业分化(制造业亏损加剧)、收入差距及地方衰退,直指日本经济“不均衡复苏”的本质,为政策制定提供镜鉴1;
·安倍经济学评估:客观评价其阶段性效果(如短期景气提振)与局限(未能解决创新能力不足),预判2015年增长乏力(政府预测GDP增1.4%,民间仅0.8%)4。
·动态覆盖有限:基于2014年静态数据,未追踪后续演变(如2015年后消费税深化影响或新兴技术转型潜力),时效性受历史节点约束1;
·广度约束:对中小企业困境成因(如供应链断裂)探讨较浅,且未充分整合社会议题(如能源政策影响)的国际比较视角3。
该文以系统性框架、实证严谨性及批判性洞见成为日本经济研究的标杆,收录于权威蓝皮书后影响广泛2。其核心价值在于:
·学术影响:奠定“经济回顾—问题诊断—前景预判”的分析范式,被后续研究(如《日本经济年度报告》)直接引用1;
·政策启示:对新兴经济体(如中国)规避外需依赖、平衡短期刺激与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参考14。
虽有局部深化空间,但其对2014年日本经济的多维解码仍具持久生命力1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