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官网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5年中国城市更新市场规模已突破关键阈值,形成覆盖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活化、产业园区升级、智慧城市构建的超级市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演变,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25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城市更新列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强调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完善城市功能,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当前,中国城市更新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城市更新将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8%的临界点,标志着城市发展正式迈入“存量优化”新纪元。当增量土地供应趋近极限,城市更新作为破解空间资源匮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正从政策倡议转化为系统性战略行动。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2025-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中明确指出,2025年中国城市更新市场规模已突破关键阈值,形成覆盖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活化、产业园区升级、智慧城市构建的超级市场。这场变革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再造,更是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从“单一开发”转向“生态运营”。
政策端的强力驱动为市场注入确定性。中央财政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比例大幅提升;地方政府通过容积率奖励、税收优惠、REITs扩容等工具构建政策闭环,如上海试点历史建筑保护容积率转移机制,使老城更新项目实现经济平衡。
中研普华预测,至2030年中国城市更新市场规模将迈入新量级,年复合增长率保持高位运行。这一增长由三大动力源驱动:一是政策刚性约束,中央财政专项补助与地方专项债形成资金合力;二是消费升级倒逼,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带动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设施配置等需求爆发;三是技术赋能提效,BIM建模、智能建造机器人等技术使设计效率提升、施工周期缩短。
核心城市群成为更新主战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本优势,形成“政策协同-资源整合-模式输出”的联动机制。例如,前海试点跨境建筑标准互认,推动深港规则衔接;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等项目通过保护与开发结合,带动周边土地溢价。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则通过新城开发加速补短板,县域市场呈现“小而美”特征,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升级和公共服务完善。某西部县城通过EPC+F模式实施管网改造,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财政压力;某中部乡镇利用闲置校舍改造为文创产业园,激活乡村经济。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5-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数字孪生城市覆盖率目标达成,AI驱动的交通预测、停车管理、环境监测等场景加速落地。例如,北京亮马河文化经济带注入夜经济、国际范元素,年商业收入大幅提升;苏州平江路通过AI客流预警系统,使瞬时承载量控制精度大幅提升。绿色技术成为标配,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外墙保温、光伏屋顶(BIPV)等技术,目标提升建筑能效;生态修复治理黑臭水体、修复绿地绿廊,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EPC+O、投资人+EPC等新型合作模式普及,实现“时间换空间”的资本运作。例如,上海张园项目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利用容积率转移和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实现石库门建筑保护与高端商业运营的平衡;北京金隅智造工场由老旧建材基地转型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区,保留高承重产业空间,引入科技企业,有效提升了土地坪效与产出效率。
跨区域生态圈加速形成,城市更新与文旅、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支持更新项目,某商业银行推出“更新贷”,通过未来收益权质押解决融资难题;某保险机构设立城市更新基金,重点投资绿色低碳项目。成渝双城共建巴蜀文化走廊,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率目标提升;长三角建立碳排放交易联盟,覆盖项目众多,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
当城市更新从空间再造进化为场景革命,当历史记忆与未来科技在街巷间交融共生,这场关乎9亿城镇人口生活品质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城市基因。正如中研普华报告所强调:“未来的城市竞争,本质是存量空间价值挖掘能力的竞争。”
想了解更多城市更新行业干货?点击查看中研普华最新研究报告《2025-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获取专业深度解析。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