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校专业实践扎根基层,2025年7月21日至25日,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红炉薪传,‘饼’承食安”实践服务团奔赴山东省临沂市多处沂蒙老区。在这片浸润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成员们带着食品专业知识扎进田野与作坊,于煎饼飘香的老厂房,观赏面糊在鏊子上幻化出薄脆雏形;在晨雾未散的田间,和农户讨论产业难题。他们以实地调研为笔,科技帮扶为墨,把青春智慧融入煎饼产业升级,让专业所学跳出课本,化作车间里优化工艺的方案、地头间共探发展的对话,在沂蒙大地书写“食”代青年赋能乡村的生动故事。
走进蒙阴县常路镇大张台村煎饼产业园,团队成员亲身感受非遗煎饼传统制作工艺。在负责人秦昌伟的指导下,师生们参与煎饼摊制与品鉴,深入了解煎饼从家庭作坊向庭院经济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园区集聚了村民力量,有效激活了乡村闲置劳动力,成为本地重要的特色产业支撑点。
针对煎饼产业中存在的粘连率高、产品易变质等问题,实践团队依托食品科学专业优势,提出添加益生元、优化配方与加工工艺等创新方案,助推产品多方面功能性提升。通过座谈,团队与村两委达成共识,计划共建“科技小院”,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标准化生产与市场拓展,助力煎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春脚踩泥土,深耕产业沃土。团队还深入兰山区汪沟镇“田秀才”合作社,探讨“农户+合作社”集约化经营模式在保障原料供应中的优势。随后,成员们走访双山前村火龙果基地、蓝雪皇后蓝莓园和千藤有机农场,考察采摘园经济、先进种植技术及有机管理体系,探索水果深加工与煎饼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为产业链延伸提供现实依据。
在山东新石器农业有限公司,团队系统学习其“两地一园”全产业链布局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感受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接着,团队分别走访山东北粮农业、临沂天润达生物科技与华兴食品三家企业,深刻了解了“基地+公司+代理”“校企合作”“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及风险管控经验,极大地深化了对当地食品产业链运作的认知。
同时,团队还通过发放问卷、社区访谈等方式,收集128份有效数据,了解老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和消费习惯。结合调研结果,团队针对夏季食物中毒防控和粮食科学储藏开展专题宣讲,提升基层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饮食理念。
实践团赴汪沟镇张虎峪村,拜访95岁抗战老兵王现同志,聆听其当年作为一名铁道兵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生动讲述。成员们还向老人敬赠了蒙阴县常路镇的属地特色农产品“大嫂煎饼花”,通过这次学习,成员们在现场感悟红色精神的厚重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即矢志不渝地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在小杏花村,实践团队向村党支部学习了其领办的“共富工坊”运行机制,深入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的实践经验。通过深入交流,团队清晰地了解到村集体经济从起步探索,到借助合作社凝聚农户力量、带动增收的实践历程;这些宝贵经验,也为成员们打开了乡村发展模式的新视野。
借助现代电商直播平台,团队开展了两场助农直播,成功推广“王小饼益生元煎饼”及本地特色文创产品。镜头前,煎饼的酥脆口感、文创的独特魅力,通过生动讲解与直观展示传递给观众,团队成员们能够了解到如何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路径,让传统产业搭乘数字经济快车,迈出融合发展新步伐,同时,其也为提升乡村品牌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添上了青春助力的一笔。
团队还在机关职工子女托管班开展“夏日安全知识”主题活动,通过生动的互动游戏和趣味问答,丰富了同学们对食品安全与自我保护的认识,本次活动也获得了师生及家长的积极响应,为社区的安全教育氛围添砖加瓦。
在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村,团队结合村史馆与文化资源,通过PPT展示与视频观看等形式向村民普及食品中毒防控和科学饮食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民众反馈,针对性强化基层食品安全防线,促进群众科学营养意识的提升。
以专业助力乡村振兴,青春担当绘就美好未来。此次的社会实践充分展现了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的专业实力与社会责任感,团队紧扣煎饼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和红色文化传承等多个主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科技助农和文化赋能路径,为沂蒙老区食品产业注入新活力。青农食品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智慧服务产业,用青春诠释使命,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未来,学院bwin官网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携手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